不觉间已经到了深秋了,这天凉飕飕的、有种一秒入冬的感觉。很多人开始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现象。中医讲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这个夏天,人体消耗较大、到了秋冬季难免会有几分虚。
除此之外,夏季时因为贪凉、爱吃冷饮等生活习惯,又加上夏日潮湿闷热,导致体内积累了不少的寒气、湿气。湿寒不除百病生,如水肿、脾胃差、气血虚、高血压等,影响正常的生活。
湿气重的人,早上起床会有4个明显表现,别大意了
表现一、口干口苦
在夏秋之交,很多人早晨起床后会发现自己感觉口渴、口干,特别想喝水,往往需要咕咚咕咚喝下一大杯水才会感觉嘴里舒服一些。
此外,一般还会发现口里微微泛苦,哈口气会感觉有臭味,这都是湿气沉积体内、导致湿邪过盛,进而导致口苦口干、口臭等。
表现二、四肢乏力、犯困,脸部有水肿
脾主水气运化,将体内多余水气及时排出体外,也因此,脾不喜湿,当体内湿气过多,一方面会让脾不停歇地在运转,另一方面,潮湿的体内环境本就不利于脾的健康。长此以往,脾势必受伤。
晨起后发现自己四肢乏力、怎么睡也睡不醒一样,一照镜子还发现脸部有水肿样,十有八九是脾的运化功能受损、体内湿气淤积了。
表现三、舌苔厚、黄腻,舌边缘有齿痕
早上起床后,伸出舌头来看一看,如果发现舌苔厚重、黄腻,夹杂着一些裂纹;同时,仔细观察舌头边缘,会发现边缘有一圈的齿痕。那无疑,你体内的湿气已经很严重了。
当体内湿气比较重时,导致水湿内阻、造成舌头胖大,舌的边缘受到牙齿的挤压,久而久之,就成为了齿痕舌。
表现四、小腹胀满,没有胃口
一般来说,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后,都会感觉肚子里空空的,很想美美地吃上一顿早餐。但如果是体内有湿气的人,就会感觉小腹胀满、一点胃口也没有。
即使勉强打起精神吃东西,也会感觉才吃下一点点就饱了,还会伴有微微的恶心感,似乎刚吃下去的东西都在胃里往上顶一样。
湿寒不除百病生,想要去寒湿,这3件事一定要做到
1、多运动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间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当忙碌完一天的工作,晚餐后半小时左右或者清晨,不妨专门安排半小时左右的运动时间。
建议以跑步、慢走、瑜伽等运动强度不算大、但能微微让你出汗的运动为主,从而增加水分代谢,使体内湿气能够被去除。
2、多泡脚
秋冬季泡脚好处多多,每晚临睡前打上一盆热水,将双脚浸没其中,水温以双脚刚刚能承受的样子最好。如果在水中加入一些艾草,散寒祛湿的效果会更好。坚持经常泡脚,还能够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循环,带走体内的垃圾,排毒养颜。
3、多喝“一水”
药补不如食补、药疗不如食疗,体内的湿寒不是一天之内成的,也因此不可操之过急,妄想在三两天内就能完全祛除。大家除了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粥、玉米须茶、芡实粥等,这里再推荐一款“水”——生姜红糖桂圆水。
日常只需选取新鲜的生姜,削皮洗净后切块备用;再配以红糖块、桂圆、红枣、枸杞,将这些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同煮,武火煮开、文火慢煮,建议是3碗水煮至1碗水的样子即可。
喝姜糖水最好的时间是早上起床后,这时候的一杯效果比其他时候要好上不少。不过晚上睡前千万别喝哟。一杯暖暖的糖水下肚,不仅可以帮助祛湿寒,温胃健脾,女性多喝还能温经止痛、暖宫助孕、调理气血、产后排恶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