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党史百年安徽故事库65沈浩小岗村第一 [复制链接]

1#

沈浩(—),安徽萧县人,中共党员。年进入安徽省财政厅工作。年2月,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选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按手印留任。在小岗村选派任职期间,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年11月6日凌晨,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倒在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

一顿饭,了解村情

年2月,39岁的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下派到以“大包干”闻名全国的小岗村当第一书记。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她要去给他准备铺盖。她边走边想,“这书记一来就住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嗡嗡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头发)。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沈浩不仅去了关友林家,还在他家吃了顿饭。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户人家跑了两遍,在不少人家吃了“一顿饭”。这“一顿饭”让沈浩看到:小岗人勇敢、淳朴、孝顺;小岗村落后时代,人心涣散,宗族势力对峙。这“一顿饭”让沈浩看到:小岗20多年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极少数农户和少数人横霸乡里,正气压不住邪气。沈浩想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融化小岗村的坚冰。

一扇门,永远向村民敞开

年夏天,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刚刚躺下的沈浩想到村民徐庆山一家住着两间危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冲进风雨中。天黑路滑,他深一脚,浅一脚,鞋子陷到泥里拔不出来,他干脆光着脚,一口气跑到徐庆山家。一进门,看见屋里到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哗啦、哗啦”直往下掉。他急忙跑到床边,一手抱起一个孩子,连声招呼还在发愣的徐庆山两口子:“快走!”折腾了大半夜,他把一家人安顿到村委会住下,这才放心地离开。

“有困难,找沈浩”,这成了小岗人的口头禅。沈浩租住的房间在二楼,房门从不上锁,不论白天黑夜,老百姓只要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走进他的房间。村里干部看他整日太辛苦,就在楼下安装了一扇铁门,想让他多点时间休息。他看到很不高兴,诚恳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难处,乡亲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干再多的事也是分内的事!”这扇不上锁的铁门最终成了摆设。

停摆的沈浩永远留在小岗村

沈浩,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他要把小岗村过去浪费的25年,在自己手里抢回来。他在小岗村工作6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是小岗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6年。

其实在后一个三年,沈浩已经很累很累了。“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已经积劳成疾。

年11月5日上午,沈浩接待了3拨村民,还接待了来小岗考察的3批客人。下午3点多钟,沈浩的双眼有些半张半合,说话也显得有气无力。他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沈浩,在他生命最后的多个日日夜夜里,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将名字永远铭刻在小岗村百姓心头,书写了小岗村改革25年后的新传奇。(文/杨蓓叶庆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