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是指鼻,齿龈,耳,舌以及皮肤等不是因为外伤而出血的病证,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同,所以有鼻衄、齿衄、耳衄、舌衄、肌衄等名称。故《张氏医通》说:“衄血种种,各有所从,不独出于鼻者为衄也”。《金匮要略》中有“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的说法,它认为衄血皆属阳经之病,提出了用泻火之法,并有“衄家不可发汗”的戒告,是为了避免造成阴竭。
衄血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渗出体外,鼻为肺窍,若肺素热,又被风热所侵,肺热上壅清道,或风热之邪上侵,充斥清道,损伤脉络,血溢清窍而为鼻血。阳明经脉上交鼻旁,若饮酒过度,阳明热盛,或嗜好膏粱厚味,以致胃热熏蒸,上循其络,迫血妄行,而引发鼻血。若平素肝火偏旺或肾水亏虚,水不涵木,木火邢肺金,以致血随火升,从清窍而出。故《证治准绳》说:“肺开窍于鼻,阳明之经上交鼻颊,故鼻衄,恒由肺胃之热而起,但水亏木旺亦常有患此证者”。
齿龈属于胃络,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脉络,血上逆于清道,而成衄血,若饮酒嗜好辛辣,胃火内炽,辛热伐胃,引起胃火上升,血随火动而发为齿衄。肾主骨,牙齿为骨之余,若肝肾素亏,虚火上浮,或肝肾阴亏,阴不敛阳,扰动阴血,浮游于上,而引发齿衄。故张景岳认为阳明火盛和肾水亏虚是齿衄的病因病机。他在《景岳全书》中说:“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此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之经,入下齿中,足阳明之经,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乃骨之所终也。此虽为齿病,然血出于经,则惟阳明为最。故凡阳明火盛,则为口臭,为牙根腐烂肿痛。或血出如涌,而齿不动摇,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热之物,或善饮胃强者,多有阳明实证……故齿衄恒与胃火亢盛或肾水亏虚有关”。
肌衄多由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所致。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血溢出脉外的功能。故《难经》说:“脾裹血”。脾之所以能够统摄血液,全赖脾气。只有脾气强健才能有所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气的固摄作用减退,故可导致肌肤以及其它出血症。肝藏血,是指人体在活动和安静的时候,所用的血量,肝脏具有调节的机能。故《素问·五脏生成论》说:“故人卧血归于肝”。由于肝的藏血功能,对防止出血,制约,涵敛肝阳以及妇女月经的排泄也有重要的意义。若肝藏血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则可见出血的症状,如呕血,衄血,女子月经量多或崩漏等。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有紫癜或细碎的出血点,都属于肌衄的范畴。
“腹满时痛”,《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重于平肝缓急
《黄帝内经》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张仲景做到了
此外,耳衄多由水亏火旺;眼衄多由肝经实火;舌衄多由心火上亢所引起,临床上以鼻衄和齿衄较为多见。辨证有虚热和实热之分,但属于阴虚火旺者较多。故张景岳说:“衄血虽多由于火,而惟阴虚者为尤多”。《张氏医通》对衄血也作出了病证轻重和治疗的解释,说:“久衄,暴衄,有宜补宜泻之悬殊。甚者诸窍一齐涌出,多缘颠扑受伤,或药毒所致。若因肝肾疲极,五脏内崩,多不可治”。
总之,衄血的病因病机不外乎火与虚:肝火、胃火、风热犯肺,热毒内蕴、肾精亏虚,气血两亏等均可导致衄血。对于衄血的治疗,由于病变部位的不同,辨证各脏腑虚实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养阴清热止血是治疗此证的基本原则。若皮下出血,紫癜等证,宜养血化瘀,用四物汤加活血化瘀的药物,若热毒过盛,则宜凉血解毒,可用水牛角地黄汤,若属于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者,可调补肝脾,益气摄血用归脾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