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舌诊开山之作神验医宗舌镜 [复制链接]

1#
一、作者及内容简介神验医宗舌镜》又名《舌镜》,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舌诊专著。本书贴近临床,对研究舌诊,提高辩证水平及根据舌象判断疾病的预后等有较大的帮助。本书出版刊印不多。流传未广。历代医家对他评述较少。

这本书是明末清初医家王景韩所著述。其侄孙搬生参校。刊行于康熙40年。王景涵,字逊魏,福建省宁化县人,19岁中秀才,后闭门研究《灵枢》、《素问》等古典医经。为人治学严谨,学习刻苦。凡遇到疑难,便走访请教闽粤江浙一代名医,务求理解掌握。王氏医术精湛,尤擅长舌诊,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而著成此书。

全书共三卷,上卷分“舌应脏腑经脉”,“苔色辨”,“诊舌部分大法”,“外感内伤舌辨”,“纯苔色”以及各种舌质,舌色,苔色等十五论。中卷分“横分三截苔色”“无苔枯瘦筋纹舌”,“怪舌”,“死舌”,“妊娠舌”,“小儿舌”,“真假舌辨”等九论。上中二卷为文字论述部分。王景韩认为,诊舌当先论原委,次详苔色,再分经主治。下卷为舌象图形,按舌质,舌色,苔色及厚薄润燥作舌象图幅,分顺症,逆症,险症,死症,四种情况。每图各赋诗一首,从病机,主症,方药,预后等方面加以阐述。

二、本书特色

编《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舌诊专著,本书和他比较既沿承其优点,又有独创之特色,条理清晰。先从理论上论述舌内应五脏六腑,外应十二经脉。内有所结,外有现形,内有是症,则外有是舌,故舌诊可以预测疾病。再结合临症讨论各种舌象。书中“论舌诊部分大法”篇,概述病理舌象的分类,如分为“纯色者”,“边与中间两色者”,“有色无胎者”,“怪诞不测者”等。

主要根据六经传变规律分类。再“编次是书,各分门类”,每一门类,总括其舌象特点,病机,分经,用药规则,后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一介绍不同的舌象。叙述顺序为每一类舌象的顺症,逆症,险症,死症。全书纲举目张,层次分明,有利于初学者由浅入深,逐渐掌握。《敖氏伤寒金镜录》在写上未进行分门别类,缺理论阐述,相对不如《舌镜》具体。

本书在下卷绘有舌象图幅,每图上方标有舌象的名称,图内注明舌色,舌苔的色泽,厚薄,甘润及舌态等。图旁标明此舌象的顺逆险死症归属,并在每图的下方作诗一首。阐述与该舌象相关的主要病症的病机主证,代表方及预后等,并在诗后逐句阐明舌症的辩证要点。既易于诵读,又易于辨析,例如“微白滑苔舌图”是顺症,作诗曰:“舌上滑苔微白行。表邪初入太阳经,脉浮寒热头疼痛,羌活香苏汤散灵”。诗后详细解释:表邪初犯太阳,必脉浮寒热头疼。宜羌活汤,香苏散之类发汗。

立篇专论特殊舌象。本书立专篇论述“怪舌”,“死舌”,“妊娠舌”,“小儿舌”等各种特殊舌象。这样既易于后学者归纳学习,也易于临床辩证与判断预后。正如《临症验舌法》中所说:“危急疑难之情,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敖氏伤寒金镜录》无此种专论。

三、本书对临床的贡献

本书紧密联系临床,每论一种舌象必述其病机,主证,治法,代表方及预后等。所论舌象种类丰富,较符合临床实践。例如下卷论红尖出血舌图。王景韩作诗曰:“尖红出血血淋淋。或是热邪壅在心,犀角地*汤最好,*连还有炒*芩”。

又如论纯“*微干舌图”,王氏认为纯*之舌带微干为“胃热之极土色见”,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若下迟变黑将成恶候”。这些见解甚为精当,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王景韩对年老胃弱之人的舌苔多有专论,例如在论“微绛苔色”篇中就提到:“然或虚羸少气,饮食不思,五藏无所资禀。血液日以衰耗,当补益为主,使脾健则积消。补中归脾,四君六君皆要选也。其它篇章亦有此专论,以提示临床观察体虚胃弱之人舌象变化的重要性。王景韩在书中还提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如提出:“内有是症,则外有是舌”,强调“诊舌必审夫天之四时,量其人之老少,查其病之新久”。不可仅以舌象辨证,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又在论“妊娠舌”一篇中提出:“但毋徒诊其舌,当合面色以观,面以候母吉凶,舌以候子顺逆”的观点,这些看法对保母和保胎的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舌诊是中医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展。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可以指导处方遣药。《舌镜》运用文字叙述和图像描绘的形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各种舌象,在编写上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赋诗笺释。既通俗易懂,又不失理论深度,在内容上紧密结合临床以舌象分析病机主症并制定治法,代表方,判断预后。

因此本书对中医初学者是一本较好的舌诊入门书,而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是一本较合适的舌诊参考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