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数九」到了第三个九天时段,也意味着寒气达到了巅峰值。
三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但同时也是补养身体的大好时机,民间自古就有说法:「夏补三伏,冬补三九」、「三九补一冬,最宜补三虚」。
所谓三虚,也就是气虚、血虚、阳虚。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哪种「虚」?又该怎么「补」呢?
总是犯懒没力气?→气虚!
中医上所讲的「气」,指的是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
气虚就是推动力不够,所以气虚之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懒」——懒得说话,懒得动弹,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辨别要点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气虚理解成人体的功能低下,这样的人除了会时常感到神疲乏力、四肢懈怠,还容易出现头晕胸闷、动辄气喘、自汗、声音低微、少气懒言、齿痕舌等症状。
●艾灸调理
气海穴、中脘穴、太渊穴,是人体上善于补气的三大要穴。
气海为诸气之海,《针灸穴名解》有言:「以本穴(气海穴)能助全身百脉之畅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
中脘穴主要可以补脾胃之气,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艾灸中脘穴能够和胃调中、补虚益气。
太渊穴则是肺经的原穴,能通过调理肺功能而起到补气的作用。
●饮食选择
平时可多食山药、栗子、糯米、白扁豆、猪肉、牛肉、鲫鱼等食物,还可以常用黄芪煲汤或煮水喝一段时间,都有助于改善气虚症状。
掉发而且皮肤差?→血虚!
血,即气的运行载体,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血属于身体内阴的那一部分,当血不足的时候,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濡养,就会出现的偏「燥」的症状。
血虚会导致人面色淡白或萎黄、头发干枯易掉落、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月经量少色淡等。
脾俞穴、血海穴、隐白穴是众多穴位中的「补血小能手」。
脾统血,而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针灸穴名解》指出:「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
血海穴则是脾经上的要穴,灸之能补血养血、引血归经。
隐白穴同属脾经,有健脾和胃、益气摄血的作用,艾灸此穴可加强脾统领气血的功能。
红枣、龙眼肉、乌鸡肉、猪肝、花生、桑葚等食物,都具有补血功效,可经常交替选用。
肢冷畏寒爱感冒?→阳虚!
中医讲阳虚则寒,所以阳虚一定有寒象表现。
主要表现为阳虚的人身体抵抗风寒的能力变差,比其他人更畏寒,也更容易得风寒感冒。
除此以外,这类人还总是手脚冰冷,吃凉食或吹冷风易腹泻;腰膝酸软,常觉得腰好像有冷风吹似的;面色苍白,夜尿频多;女性出现宫寒不适,长期发展甚至影响生育能力。
阳虚常常容易和气虚相混淆,如何区分主要看有无寒象,气虚是单纯的功能减弱,而阳虚是功能减弱+寒象。
●艾灸调理
改善阳虚需温经散寒,艾灸命门穴、关元穴、足三里就非常对症。
命门穴属督脉,督脉是阳脉之海,艾灸这个穴位可以充分发挥调节人体阳气的作用。
关元穴俗称「丹田」,《难经》里说它是「人之根元也」,艾灸关元穴能培肾固本、散寒回阳。
足三里是保健大穴之一,对机体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等诸多好处。
阳虚的人宜多食用温性食物,譬如羊肉、海参、核桃仁、韭菜、生姜等,同时还要注意忌食生冷。
三九补三虚,把握全年难得的调养时机,错过了就要再等一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