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国刘备想除掉诸葛亮,四字遗言吓得孔
TUhjnbcbe - 2024/12/23 16:29:00

三国诸葛亮,无论正史《三国志》还是戏说《三国演义》,都把诸葛孔明描诉为“蜀汉”第一相,历史上也将诸葛亮称为政治家、军事家,可见诸葛亮的能力是可圈可点的。

在三国中无论是沙场征战,还是口舌文辩,诸葛亮都鲜逢敌手,其睿智聪慧可见一斑。虽说诸葛亮智慧过人,但仍旧屈居于刘备麾下为臣;尤其是刘备临死留下的四字“遗言”,更是吓得诸葛亮跪地磕头不止,痛哭流涕。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三国中最委屈的一人,包括小编在内。诸葛亮智谋无双并且手握重兵,关键诸葛亮当时在蜀汉其实已经是实际掌权人,上管军,下管民,一人身兼国家的全部军政大权。

如果说诸葛亮推翻“阿斗”刘禅自立称帝的话,虽不敢说一帆风顺,但凭借诸葛亮在蜀中多年的威望和谋略,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麻烦。凭诸葛亮之才,想要称帝岂是董卓、袁术之流可比,甚至比司马懿篡权更为顺利。但诸葛亮没有,明知刘禅“扶不起”,仍旧忠心耿耿,到死对蜀汉鞠躬尽瘁。

刘备更是深知诸葛亮之才,因此临死对诸葛亮言道“君才十倍曹丕!”表面上看,刘备这话是在夸赞诸葛亮;但诸葛亮此时却是最为害怕的。刘备为何不将诸葛亮与曹操对比,而是与曹丕对比?因为当时曹操已死,曹丕已称帝;诸葛亮毕竟是臣子,刘备作为君主,将自己的臣子与他国帝王相提并论,何意?很明显,这说明刘备已对诸葛亮起了忌惮之心,其猜忌之意昭然若市。

紧跟着刘备又来了句“君可自取!”这句话貌似要将蜀汉江山让位给诸葛亮。按照常理说,诸葛亮听到后应该欣喜若狂才是;其实刘备此话暗藏杀机。

如果刘备想要将地位让给诸葛亮,那就名正言顺的写下“禅让诏书”或者口诉其他大臣代办,这样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干吗还要说什么“自取”!什么叫“自取”?是要诸葛亮用兵夺权?还是要诸葛亮背着骂名废了刘禅的皇帝位?这就很明显了,刘备并非真心想让位诸葛亮,而是在询问诸葛亮有没有“自立称帝”之心。

刘备征战一生,耳闻目染多少风云人物为争“帝位”落得悲惨下场。此时刘备害怕诸葛亮称帝,却又要倚重诸葛亮为儿子继续奋斗打工,说起来也是挺尴尬的。凭刘备的为人,肯定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刘备当时看出诸葛亮流露出半点“称帝”的意思,那诸葛亮必遭毒手;如果诸葛亮仍旧忠心耿耿,那儿子的江山就有了倚重。

诸葛亮与刘备共处几十年,深知刘备的为人和行事风格。现在听刘备这么说,马上明白了自己正面临着生死考验;如果当时不“跪地叩头,血流不止,痛哭流涕”的表忠心的话,恐怕刘备暗藏的后手马上都能让诸葛亮人头落地。

刘备果然还是对诸葛亮不放心,仍旧让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如果刘备真心的话,刘禅早拜诸葛亮为“相父”了,何必非等到临死前来这一手,其实就是为了“捆住”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篡权称帝,那就是“父多子位”,有悖人伦,大逆不道!这样的骂名在古代是很严重的,一旦坐实就等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势必树敌与天下;就算诸葛亮再才智过人一样会引起天下人的群起攻之。

诸葛亮对于这点当然心知肚明,虽然功高盖主,尽管蜀汉第一人,但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继续称臣,为刘禅这个“扶不起”的皇帝奋斗终身。三国中最聪明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对此你怎么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刘备想除掉诸葛亮,四字遗言吓得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