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么小伙伴们,这些冷知识你知道么?
81.罪犯的大脑和普通人的有什么不同
恐怕不能说每个罪犯的脑都和普通人的有所不同,但是确实有研究表明,在罪犯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心理变态,美国的在押犯中有15%~35%属于此类。不过这种人并不表现出传统上所认定的精神病症状,他们没有幻觉,神志清醒,智力也没有问题。因此一般人都认为这种人并不是脑子有什么毛病,而纯粹就是坏蛋。
不过,科学研究发现这种人的脑袋和常人的确有不同,这些罪犯大脑的某些结构,如眶额叶皮层、杏仁核,还有另一些和人的情绪、目标追求、动机以及自制力有关的结构出现了异常。眶额叶皮层和社会意识、性格等有关,杏仁核与情绪的关系密切。在对这类罪犯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后,发现他们这部分脑组织发育不良。所以,一些科学家提出对此类人不能只是惩罚了事,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治疗。
除了这些结构的先天缺陷以外,后天的病变也可能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犯下罪行。美国报道过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一位姑娘,她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或是不由自主地滥施暴力,有一次她居然无端地把一把小刀捅进了一位女伴的心脏。医生的检查表明,她的杏仁核区域发生了病变。还有一个例子是位男士,他常常无端毒打妻子,还差点闹出了人命。因祸得福的是,法医查出他一侧的内侧颞叶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严重压迫到杏仁核和海马。在动手术摘除肿瘤以后,他就完全改变了脾气。
这两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其实科学家早就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这种现象。他们把电极插到猫脑内的适当部位,只要一通电流,猫就弓腰嘶叫,甚或扑咬对方。但是只要一断电流,它就又成了一只温顺可爱的宠物。
当然,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都能用脑中某些结构的异常或者病变来解释,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上所述,某些犯罪确实也有可能是由此引起的。
82.为什么有人长智齿有人却不长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为乳牙,一副是恒牙。恒牙一般有28~32颗,包括12颗前牙(包括切牙和尖牙)、8颗前磨牙以及8~12颗磨牙。有人会问:为什么磨牙会有8~12颗,这就涉及第三磨牙的问题。磨牙包括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随着人类的进化,有些人已经先天缺失第三磨牙或者第三磨牙不萌出。因此,磨牙的数量才会不确定。
在医学上,第三磨牙又称为智齿,是最后萌出的牙齿。由于其萌出时间大多会在16~24岁之间,为人的智慧成长后,所以就有了智慧齿之称,简称智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智齿就表示比没有智齿的人聪明,事实上两者并无关联。长不长智齿和人的牙床有关系。随着人类食谱的逐渐精细化,牙床变窄,而智齿又位于牙弓的最后,萌出时间又是最晚,因此有时智齿萌出缺少足够的空间,就会出现智齿不萌出、部分萌出或者异位萌出。当然有些人,先天就没有智齿的牙胚,也就没有了智齿。
很多人觉得智齿很麻烦。因为智齿萌出后很容易发生冠周牙龈发炎和龋齿,究其根源在于智齿不能正常萌出,导致该区域不容易清洁。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拔除智齿,防止这些牙病的发生。当然如果智齿的萌出位置正常则是可以保留的。
综上所述,智齿是人的第三磨牙,本来是应该长得,只是因为人的饮食结构变化和牙床位置不够,才导致有些人长而另一些人不长,最后成了可有可无的牙齿。
83.为什么单词要背好几遍才能记住
如果有背单词过目不忘的超能力,你一定很想拥有。可惜多数情况下,我们常常要背好几遍才能记住新学的单词。其中的规律,早在年就被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应用科学的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
艾宾浩斯为了量化“纯粹的”新记忆,避免旧记忆的影响,设计了一些无意义的字母串,如DAX、CEG等。他一遍遍地读这些“词”,直到完全记住,并记录下重复的次数。一段时间后,他给自己测验,再次记录需要重复几次才能完全记住这些词。如果重复次数比一开始少,说明记住了一部分。假设第一次要重复12遍才能完全记住,过了一段时间,需要重复9遍,那么保持的记忆是(12-9)÷12=25%。就这样,他间隔了不同时间后测验了好几次,最后得到下面这个“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从图中我们看到,遗忘在最初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一段时间后遗忘速率变慢。
后来艾宾浩斯还发现,遗忘的速度与学习内容的难度、表达方式、学习者的状态(压力和困倦)有关系。最先被遗忘的是难得、没有意思、没有意义的知识。另外,无意义的音节比散文遗忘得快,而散文又比有韵律的诗遗忘的快。他还指出,不同的人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
既然存在遗忘,我们怎么保证不忘记学到的东西呢?听听艾宾浩斯的建议吧:
(1)主动地回忆,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2)提高记忆技巧,比如将新知识与已知的事情建立简单的联系。
84.用舌头也可以“看”东西吗
我们已经知道,因为视网膜损坏而导致失明的盲人,可以通过人工眼带来复明的希望,但是如果盲人的使命是由于视神经以至视觉系统中更高级一些的部位受到了损伤,那么人工眼就不管用了。科学家是一群有奇思妙想的人,他们想,既然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不是“看到”的,而是靠大脑感觉到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感觉器官来代替部分丧失了的视觉功能呢?
这在科学上叫做“感觉替代”。对人来说,外界图像只到视网膜为止,再往后传的就不是图像了,而是一系列脉冲序列构成的模式。这些脉冲模式就其形式而言,和脑里面其他的神经冲动序列模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所以,眼睛的功能应该可以被其他器官所部分代替,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是用舌头来“看”东西。
初看起来,上面的说法非常神奇。但是实际上这和盲人用手杖探路的原理类似。当盲人用手杖探路时,他可以通过手杖知觉到这里有一个台阶,那里有一个垃圾桶……从知觉上来说,他觉察到的并非是他的手或者臂的触觉,而是物体的正确空间位置。
于舌头的感受器就在表面,唾液保证了电极的良好接触,而且舌头感受器分辨东西也比较精细。摄像机就戴在被试者的额部,其输出通过电缆传送到转换装置中,转换成路的低压脉冲串,每一路对应于一个像素。这些脉冲串被输送到含在口中的12×12的电极阵列中,从而刺激舌头上的触觉感受器,使得被试者能够产生图像的感觉。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感觉替代装置的分辨率很低,被试者还是能够感受到相当复杂的图像,有位使用者不仅能“看到”有球朝他滚过来,他还能伸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杯饮料,甚至于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对于这种感觉,有一位使用者是这样描述的:“我对自己真正体验到的是什么还是有点拿不准……它们确实给我某种东西在那儿的感觉,但是这就是视觉吗?”这是一个科学界还有争论的问题。
85.为什么一滴血可以预测疾病
对于每个人来说,执行生物功能的基本单元是细胞,而人体内的细胞种类超过种,包括胃、肌肉、心脏、神经、血细胞等不同的类型,总共有40万亿~60万亿个。这些细胞虽然功能各不相同,形态也各有差别,但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胞都具有与原始的受精卵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所有体细胞所具有的DNA都是相同的,通过检测一个人的血液样品,就可以得知他或她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血液样品容易获得,医院检验科被抽取一点血液,化验人员就可以从血液中提取出血细胞的DNA,再通过基因芯片来检测DNA中是否含有致病基因,就能够对一些疾病进行判断。这是不是很神奇呢?